發新話題
打印

自判體質易失衡 寒熱飲食正讀

自判體質易失衡 寒熱飲食正讀

自判體質易失衡 寒熱飲食正讀


  中醫師指出,大部分港人對寒熱體質存在誤解,他們大多胡亂自行篩選食物,不當地進食寒涼或燥熱的食物,或會令身體長期處於偏寒或偏熱狀況,嚴重的更有機會出現全身無力、腳軟或頭暈。故提醒港人應注重飲食平衡,切忌只按身體單一狀況而自行「揀飲擇食」。

體質屬性要看整體
  註冊中醫師陳漢雄指,港人對寒熱體質經常存有誤解,誤以為單憑身體一兩種徵狀,就認定自己體質為寒或熱,因而胡亂「揀飲擇食」,容易導致反效果,造成頭暈、全身無力等問題。在中醫的角度上,要辨別寒熱體質需要看身體的整體性,並非只憑一兩種徵狀就可判斷,且寒性中有機會帶熱,熱中亦可帶寒,兩者會互相轉化,故即使是寒底的人士,亦有可能帶有一兩種熱底體質的特徵,如熱氣、長暗瘡等,建議大家避免自行判斷體質,宜請教中醫師的專業意見,方為健康做法。

「虛熱」易誤為熱氣
  不少人只按身體某些狀況而胡亂選擇食物,例如部分虛熱人士誤會自己熱氣而經常飲用大量涼茶,如五花茶、夏枯草、廿四味等,引起頭暈、身體乏力等病徵。陳漢雄表示,寒性或熱性體質的人士都可能出現「虛熱」情況,這是由於陰虛生內熱,陰分不足,不能調和陽氣,以致身體表面發熱,卻非坊間所指的熱氣,這時應多加注重生津清虛熱,滋養身體,飲用太過寒涼的飲品反而會令身體更感不適。

  陳漢雄續指,不當地篩選食物,亦有可能令身體長期處於偏寒或偏熱的狀況,危害健康。以寒底人士為例,若他們長期進食偏寒的食物,如苦瓜、冬瓜、綠豆等,或會造成陽氣不足、身體冰冷、容易頭暈、傷及脾胃等。中醫有「寒者熱之」的說法,他們宜多吃溫熱的食物,才能補充身體的陽氣。至於熱底的人士,應以清熱為主,若果常吃偏熱的食品,如大蒜、花椒、辣椒等,則可能會「火上加油」,出現乾燥、熱氣、流鼻血、長暗瘡等問題。故陳醫師提醒市民,特別是長者,因他們身體機能較弱,更不宜自行篩選食物,以免服用與體質相沖的食物,培養均衡飲食的習慣,方為健康之道。

湯品推介

寒底人士
黨參北杞子煲雞湯(3至4人分量)
材料:黨參一 、北一 半、杞子一 、雞半隻至一隻、生薑少許
製法:先煲滾十三碗水,放入材料,以大火煲至滾透,轉細火煲約兩個半小時至三小時,最後加上適量的鹽作調味,即可飲用。
功效:滋陰、補氣、溫脾

熱底人士
沙參玉竹杞子綠豆瘦肉湯(3至4人分量)
材料:沙參一 、玉竹一 、杞子一 、綠豆一 、瘦肉六至八
製法:先煲滾十二碗水,放入材料,以大火煲至滾透,轉細火煲約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,最後加上適量的鹽作調味便可。
功效:滋陰、清熱、益氣

分辨兩類體質
註冊中醫師陳漢雄指,右表為典型寒底和熱底的徵狀,並非人人如是,故建議市民如對自己的體質有疑慮,不應胡亂自行判斷,宜請教註冊的中醫師,方為上策。

文:Seechai 部分圖片:星島圖片庫

分辨兩類體質
寒 熱
怕冷 怕熱
膚色青白 膚色紅潤
身形較為瘦削 身形較為豐滿
容易手腳冰冷 經常感到身體發熱
說話較為細聲 說話時中氣十足
喜歡吃較為溫熱的食物 喜歡吃較為冰冷的食物
容易感冒生病 易有熱氣徵狀,如長暗瘡、口瘡等





資料來源 : 星島日報

TOP

TOP

發新話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