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新話題
打印

好膽固醇非關鍵 反傳統護心論

好膽固醇非關鍵 反傳統護心論

好膽固醇非關鍵 反傳統護心論


  傳統保健常識均指,增加好膽固醇水平能提升心血管健康,從而保護心臟,故不少人更會藉藥物或營養食品,提高好膽固醇量。但醫學期刊《刺針》最近刊登的新研究卻指,對於普遍正常人而言,好膽固醇的角色或許沒想像中重要,相反降低壞膽固醇,方為助防心血管病的最大關鍵。建議市民應多留意飲食或運動,降低壞膽固醇水平,方為護心優先要務。

「好膽量」只屬輔助性質
  心臟科醫生黃品立指,膽固醇可依密度分為壞膽固醇及好膽固醇,人體以壞膽固醇低而好膽固醇高的狀況至為理想,此為放諸四海皆準的健康原則。但近日有新研究發現,心臟病患者如能用藥將壞膽固醇水平控制至低水平,即可將死亡風險降低三成,而再用藥物提升好膽固醇,療效亦不會再有進展。只有在壞膽固醇難以利用藥療來降低時,提升好膽固醇水平才可有助減低死亡風險。黃醫生解釋,「根據此研究,要降低心臟病患者的死亡率,似乎降低壞膽固醇,或許比提升好膽固醇更為重要,好膽固醇的作用可能只屬輔助性質。對於已能用他汀類藥物降低壞膽固醇水平的患者,未必再需要服用煙鹼酸類藥物來提升好膽固醇。不過若要真正下定論,現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才可確定。」黃醫生稱。

減「壞膽量」才奏效
  心臟科醫生李沛然則認為,壞膽固醇由於密度較低,含量愈多愈易在血管中堆積,因而引致血管閉塞,增患心臟病的風險。相反,好膽固醇則有「垃圾車」之稱,能將血管壁內的壞膽固醇,運至肝臟分解代謝,故好膽固醇實有利心血管健康。不過,若只關注及提升體內好膽固醇量,能否減患心臟病風險,李醫生亦指仍有待醫學研究證實。相反單是控制好壞膽固醇量,已能達明顯降低患心臟病機率的成效。壞膽固醇主要來自動物脂肪如動物皮層及肥肉等,西方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,易令港人吸收過量壞膽固醇。另雞蛋黃、蟹膏、蝦膏等均含頗高的膽固醇成分,故應避免常吃。除飲食會增加壞膽固醇量外,部分人受遺傳影響,身體亦會製造較多壞膽固醇,故建議應請教醫生,以藥物降低壞膽固醇量,以減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
日常加護飲食法
  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劉家妏表示,成年人每天不宜攝取多於三百毫克膽固醇。以一個雞蛋黃為例,已含高達二百六十六毫克膽固醇,接近一天的上限,故建議可考慮改吃蛋白,以免超出日常攝取量。此外,適量吸收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,如芥花籽油、橄欖油、杏仁、芝麻及牛油果等,均能提升好膽固醇水平。食物如三文魚、鯖魚、鱒魚及亞麻籽等,則富含奧米加三,此乃保護心臟的重要營養素,有助血液循環,減少血塊形成,避免出現血栓外,還能降低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含量。美國心臟協會亦建議,每人每星期宜進食不少於兩次深海魚,有利保護心臟。植物性纖維如燕麥和豆類,能與體內壞膽固醇結合,形成果凍狀,幫助身體將之排出體外,亦為護心飲食之選。

強化心臟法則
1. 戒掉吸煙習慣:尼古丁不但會使冠狀動脈收縮,較易引發心肌貧血問題,亦會提高血液中的總膽固醇量,以及降低好膽固醇含量。
2. 避免中央肥胖:超重容易增加心臟負荷,而腰圍過粗者的腸臟脂肪,更會釋放出一種荷爾蒙,增患心血管病風險。
3. 控制慢性疾病: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糖尿病等患者的心臟病病發率,較一般健康人士為高,故應該嚴格控制病情。
4. 多做帶氧運動:可以增強心臟機能,且能提升血液中的好膽固醇量,建議每星期進行三至五次帶氧運動,每次最少三十分鐘。
5. 食用高纖食品:多吃高纖維食品如豆類、水果、蔬菜及糙米等,可有效增加好膽固醇量,幫助維持心血管健康。
6. 定期進行體檢:中年人乃患心血管病的高危族,建議他們每一至兩年進行一次身體檢查,防患未然。

奪命冠心病
  心臟病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,當中冠心病乃引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。此症是由於膽固醇在冠狀動脈內壁積聚,令動脈血管腔收窄,使心肌的血液供應減少,引致患者出現心絞痛,情況嚴重者,隨時足以致命。心臟病是繼癌症後,本港最常見的致命惡疾,根據生署最新的統計數字,2010年心臟病患者死亡人數約有七千人,而男性病發率較女性為多。



資料來源 : 星島日報

TOP

發新話題